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

要闻转载: 二百年孤独的爵士乐

Mingjing
This feed was created by mixing existing feeds from various sources. 
Join Delanceyplace

Sign up to receive a free quote from a non fiction book every weekday.
From our sponsors
二百年孤独的爵士乐
Nov 2nd 2013, 15:20, by 明鏡雜誌


    许多年之后,面对电视剧中伴随贴面舞的爵士乐,《百年孤独的爵士乐》的作者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扛着凳子去见识露天"毒草"电影中伴随摇摆舞的爵士乐的那个遥远的傍晚。

    爵士乐在中国基本上经历的是百年孤独,如同本人也是百年孤独的大陆和《百年孤独》的小说的文化产物一样。虽然在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上海滩曾经绽放辉煌,毕竟昙花一现。此后便风光不再。

    作为超级乐迷,本人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爵士乐情结。

    爵士乐早先是来自一些电影的歌舞场景,后来就有了一些电视剧的类似场景。它们往往是模仿所谓"冒险家的乐园"的老上海"百乐门"、"大世界"的舞厅场景设计的歌舞场景。百乐门作为综合娱乐场所,全称"百乐门大饭店舞厅",号称"东方第一乐府"。它极尽洋场气派,大舞厅配小舞厅,就是千人舞场,加上宴饮住宿会客休闲等多种功能,店名招牌装置也很讲究。霓虹灯豪华装饰的是竖写的繁体中文"百乐门"巨型招牌,大门的上方还有横写的"Paramount"的英文。其原意是"至高、最大"。1932年营建时,主要目的是扩大1929年建的所在地段上的大华饭店的舞厅功能。当时已经使用了英文招牌,就为了突出它的高档洋气,并以其谐音取了中文名。中文名字似乎俗不可耐,但是仔细琢磨,还是大俗大雅,因为富贵吉祥幸福快乐人人有份,也是一种豪迈气派。而对于四大好莱坞电影公司之一,上海人干脆直接取其谐音命名为"派拉蒙"。彰显舶来洋名的"正宗"风格。这个洋名使用至今。电影观众都耳熟能详。

    当年号称"远东第一俱乐部"的大世界,是1917年开业的,距今已将近100年。这是一个刻意汇集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游乐中心,构成"十里洋场"的枢纽部分,这是无数有关上海滩的年代剧、警匪片和黑帮剧的桥段和经典所在。没有多久,爵士乐在它的西外中内的炫目舞厅中,便绕梁三日地、不知肉味地徘徊回荡起来。它在声光电中,集演出、娱乐、观赏、竞技等为一体,这似乎构成了爵士乐演奏的室内娱乐文化环境。可以说,爵士乐在中国出现之初,就带有浓厚的海派文化色彩。

    要说爵士乐,其实也不是那么悠久古老。即使从它的故乡美国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的诞生开始算,也就是大约120年左右的历史。要是从1917年第一张爵士乐唱片算起,则100年还不到。100年,对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而言十分短暂,但是对于美利坚历史,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流行文化或大众文化来说,尤其是对于爵士乐等流行音乐来说,已经十分悠久了。在当今世界范围中最为流行的几种音乐中,爵士乐算是比较悠久的了。100年,算是美国流行音乐比较早期的一个时间概念。对于来自西方和日本等国家的"舶来品"的中国流行音乐来说,更是如此。作为美国的民间音乐,爵士乐从美利坚出发,很快蔓延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

    我们回首爵士乐在中国的兴盛演变,要说比美国的爵士乐历史也少不了多少年,但是中国的爵士乐的音乐文化高度,相比之下却十分有限。有限到什么程度呢?"无与伦比"。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即使是中国爵士乐黄金时期的发展阶段,爵士乐也只是对中国流行音乐发生一定横移的、模仿的影响而已。换句话说,没有什么流行音乐和大众文化的创新力、创造力的发生。其深层原因,就是缺少深厚的文化根基和音乐土壤。具体分析,恐怕要从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和文化的城市环境、作为新兴都市市民大众的实际生活形态中去探究追问,从中国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历史根源当中去寻找渊源,还要从现代大众文化的接受主体即中国有关阶层的基本特点去发现。

    在半殖民地的上海,文化经济情况特殊些,但爵士乐的生存容易,发展却难。当美利坚的民间音乐转化成爵士乐之后,它包含着多种音乐要素和成分,特别是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构成了早期爵士乐的音乐文化之根,也塑造了爵士乐的基本文化形象及其魅力。要说它的"根",也还是有多元文化的渊源。比如民间蓝调的早期文化内涵就包括了欧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同时融合非洲吟唱和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它特别喜欢和讲究即兴表现,以具有摇摆特点的节奏为基础,结合了拉美动感音乐风格、非洲黑人文化和欧洲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融合了非洲音乐元素,如蓝调布鲁斯、灵歌、拉格泰姆,使它迸发出灵动的民族音乐活力,摇荡的节奏,变幻的和声色彩,忧郁的迷离,充满激情的即兴演奏,使它迅速流传到世界各地,30年代末的百乐门等夜总会,几乎突然就开始了爵士乐表演的历史。还有,爵士乐是一块巨大的分裂的文化海绵,在演变中,需要不断吸收时代精神、各种文化养分和异质因素。所以在美国,它能形成无数流派和群体。在上海,或者是在中国,这样的多元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环境十分有限,历史文化之根又极端浅显,这样,它的自由流行和爆炸式发展演变的空间,自然也就极其有限。近百年来,爵士乐在中国此起彼伏地、断断续续地流行,至今仍未蔚为壮观,但是其影响依然十分广泛和深远。爵士乐,基本可作如是观。

    马相武,《中华读书报》2013年10月30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页浏览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