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星期二

铁道部为何毁尸灭迹? 压碎车厢掩埋车体的五大质疑 (图)

温州记者陈裕杰现在场事故施救照片。现在已经有78辆挖土机抵达事故现场,在坠落的几节动车车厢旁挖了几个直径有10米左右的大坑,挖土机直接对车厢进行破拆,并将车厢的一些碎片进行碾压,然后推入坑中进行现场掩埋──这是当地记者当时的一手消息。央视说,凌晨就确认没有生命体征。然后下午5点多救出一个活着的孩子。谁给我辟谣一下?



来源: 华声论坛 / 新浪微博 2011-7-25
朱方清
中新网温州724 铁道部于24日晚2243分在浙江温州召开温甬温线特大事故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答记者问环节时回应了掩埋车体一事,他表示主要是当时现场抢险情况复杂,“施救人员把车头埋在土里,主要是为了便于抢险。”
当日早前,浙江电台交通之声记者陈裕杰在事故现场拍到施救照片,发现有七八辆挖土机在坠落的几节动车车厢旁挖了几个直径有10米左右的大坑,并对车厢破拆、碾压后推入坑中掩埋。这一消息在微博上流传后,不少公众以为有关方面要掩埋拆卸的车厢,是在“毁尸灭迹”。参与现场清理工作的中铁三局人士则告知记者,挖坑是在为接下来进行的吊卸做准备,将事故动车组位于高架上面的其余车厢吊下桥,需要用300吨的大吊车,而吊车进场首先得腾出空间。
无论从相关记者拍摄的现场照片以及视频画面里,还是铁道部的回应中,目前可以肯定的是救援部门对受损车体进行破拆及挖坑掩埋的事实是成立的,而铁道部关于此举是为了“腾出空间,便于抢险”的说法,却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1、拉走和掩埋哪个更省事?
此次事故救援现场位于高架桥下,从航拍等各种画面资料可以看出,整个现场总体上平坦开阔,进出通道畅通,施工条件称不上多么复杂。既然是腾空间,清场地,以便于抢险,何不将受损车体残骸直接拖离现场,却要选择破拆、挖坑、填埋这一系列“笨办法”?弃其易而取其难,让人不可思议。
2、掩埋车体就有利于后续救援吗?
铁道部官员说,“抢险现场下面是一个泥塘,施展开来很不方便,还要对其他的车体进行处理,所以他们把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按照工程施工常识,平整和硬化场地通用的办法是回填土石方,决无挖坑填埋“软性填充物”之理。受损车体残骸无论如何碾压,其质量与空隙决定了埋入地下后必然失去稳定性,地面出现沉降将不可避免,何况上面要承载300吨重的大吊车!此举不仅有违科学,还可能给后面的救援带来新的障碍。
3、铁道部擅自处理事故残骸是否越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不得伪造、隐匿或者毁灭相关证据。”受损车体残骸算不算“相关证据”?此次特大事故的抢险救援、原因调查、责任追究以及善后处理,主导和决策权在国务院事故调查组,铁道部新闻发言人也明确强调“铁道部会认真配合”,那么掩埋受损车体又做何解?
4、为何不保留受损车体做鉴定研究?
中国首列国产化时速30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列车(CRH2300),20071222日竣工下线,至今只有短短四年历史。而据称此次事故受损车辆产自进口。从收集各项事故参数进行技术研究的角度,这起事故的残存实物无疑成为宝贵的资源,铁道部却为何将其视为废品?特别是目前铁道部一方面初步判断脱轨原因是动车遭到雷击后失去动力停车,造成后车追尾;另一方面又强调从技术设计层面列车不应该发生追尾,原因只能在调查之后再透露,那么受损车头难道不是调查事故原因的关键部件吗?为何要将其掩埋?
著名艺人伊能静为此也通过微博发出质疑,她说:法国飞机失事,残骸数年没有清理。即使一小片残骸也会查清楚如何断裂、切割面怎么形成,瞬间的撞击力、撞击距离等等细节,并用电脑模拟还原失事现场,以防止下一次悲剧发生。即使从常理来看,伊能静的上述质疑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5、掩埋车体考虑过死伤者及其家人的感受吗?
截止目前,不仅事故原因并无明晰交待,而且死伤人员的身份名单确认也尚在进行中。多家媒体显著位置还挂着“温州动车事故失踪、受伤乘客名单(不断滚动更新中)”的标题格外醒目,牵动人心。
应该说,只要死伤人员的准确详细数据没有最终核实清楚,就说明相关救援及调查工作没有结束,而事故现场的全部实物就应最大限度予以妥善留存,这既是开展后续调查的需要(如核对乘客座位号、DNA比对等),更是出于对逝者及其亲属必要的尊重与慰藉。铁道部掩埋受损车体的做法,显然很难让所有受害者及家属接受。
吊诡的是,就在昨晚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质问:拆解车厢前称已搜救没有生命迹象,后来又救出来一个小女孩,怎么解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答:“我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它的确发生了”。事故当前,人命关天,我们期待不幸中的奇迹,但是谁来帮我们排解这一连串的不解之问!
[中国茉莉花革命发起者 http://molihuaxingdong.blogspot.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页浏览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