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4日星期日

参与者来稿:上海物流货运停运给出的一个社会信号

数以千计的货车司机和业主在上海的抗议行动已使80%上海港货运停,物流在经济的作用,犹如血在人身体的作用,牵一发动全身,影响力不言而明,且是在中国官方经济中心,上海是中央指导国家投资,意图带动全国经济前进的火车头,最有代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方,如今最早发出影响最大的产业工人罢工信号。这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看必然性;货运司机进港交钱,装货请吊车交钱,经过公路,桥梁交钱,交警管理交钱,油价.....都是通过权力控制实现交易,权力进入经济流通领域,经济领域中只承认权利交易是合法的,权利并不等于权力,基于经济活动必需的成本付出是应该的,这时叫做有权利的索取交易,有权力索取是没有法理支持的,是违反经济活动公平的。权力和权利如何区分呢?这涉及到交易规则制定,自由市场经济规则是契约关系,由当事人按各履行方自愿,自由签订,管理方是第三方,不能加入交易,也就是政府要按公开,公平按人民制定的规章,法律监督管理各履行方,这时叫权利交易。所以权利交易前提是一个人民制定的公平法规和人民选举的政府。中国特色是权力垄断专制,典型的权力交易进入经济流通领域。我们看前提,人大代表都成了举手代表,公平法规怎么制定?政府由共产党专治,人民有权选吗?所以权力交易是必然的。带来的后果是权力进入经济流通领域,由权力造成的垄断,形成的经济活动不公平,使自由经济市场成为骗人的空话。从而使“经济发展没有一个方面是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见温家宝2007年政府报告”。

这是中共长期不愿搞政治改革造成的必然结果,所以说,上海停运事件发生是必然的,由于特色中国是遍及全国,以前,现在和今后全国必然会有风起云涌的类似事件出来。以上所说的权力交易还有另一个名词;潜规则,另外的比如;台底数,黑箱作业.......,等民间各种各样说法都有。它渗透到社会各方面,造成了目前中国社会流行的腐败特色,甚至成了文化现象,当然是腐朽文化。

中共党内,以温家宝为代表提出政治改革愿望和呼吁,就是基于以上的情况提出的。政治上要民主自由,经济上要自由市场经济,两者在现代社会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经济发展需要自由经济市场,不要权力垄断市场。我们看上海的例子,货车司机送货过程时受到权力交易约束,接活过程时受到权利交易约束,两种是不同的交易规则,却同时在流通领域起作用,司机只得承受。后者是按自由市场规则,那个司机接活价低就有活干,前者是权力垄断交易不按自由市场规则,加价依据是垄断权力,司机被迫给价高,有权部门就给干活,矛盾冲突昭然而揭,结果司机得钱越来越少,自由和垄断冲突的矛盾直接在司机身上发生了,事件不发生才怪。中共就是见怪不怪,双轨制是常规。

精英民主人士对矛盾冲突视而不见,鼓吹什么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是不会发生社会动乱的,上海事件说明目前中国已处在抗暴逐渐扩大的局势中,精英论点在实践和理论上都被无情粉碎了,只露出为历史逆行者做辨护士的可耻脸孔。

上海货运司机自发的停运实际上是罢工,封锁工场,防止破坏罢工,组织人员反抗......等,都具有明显罢工的特征,有趣的是他们不愿用罢工这名称,估计他们考虑到怕受到更大的迫害,而采取的自认为能减少迫害的口号,认为通过自己做法能达到自己目的,这种做法带有局限性,是他们目前认知能力有限,随着他们不满意当前状况,会视野开阔的。

茉莉花革命是联合全国此类事件的先进平台,能形成联合统一抗争。局部是难以成功的,最多只能换来一些让步,没能根本解决问题,只有全局努力才有满意结果。上海事件中,警方出动7000多对付几千司机和车主,明显是优势,据说还死了人,结局难以遂人满意的,这是专制制度造成今天局面。

南宁木棉花
2011年4月23日


看法和建议:

现在我看形势是往罢工方向发展,很好的发展趋势,有点意外。突发事件它不按散步形式出现,是罢工形式,但效果更好。无疑茉莉花起到作用,为什么这样认为,首先从思想分析,因为行动是受它指引的,行动者认为他是正义时,是积极的,反之是消极的,茉莉花就起到指出正义的作用。以往中共总是以正面正确形象出现,人们都习惯认为中共当局是正义的,自己是不正义的,所以就行动不一致,起不来。希望茉莉花继续保持正面光辉形象和散步。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茉莉花起到帮助规避风险的作用。中共的一个最重要手段是枪打出头鸟,是目前萌芽压制的手段,局部罢工需要组织者,是出头鸟,被它打起不来,从深圳出租车罢工看,组织者被判7年,若在茉莉花平台上给予提供方便组织,用匿名,当然匿名人是罢工者,是确实的组织者,那么罢工者是乐意并感激的。现在互联网有提供这种可能。另外。艾未未是出头鸟,被中共打。茉莉花也是出头鸟,要当心,中共特工非常厉害。

[中国茉莉花革命发起者 http://molihuaxingdong.blogspot.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页浏览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