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6日星期三

要闻转载: “我要有个三长两短”--记“牛棚”里的向达

Mingjing
This feed was created by mixing existing feeds from various sources. 
Got an anatomy exam soon?

Use the most efficient tool to learn anatomy and be prepared for your next exam like no one else. Make your anatomy learning experience an unforgettable one.
From our sponsors
"我要有个三长两短"--记"牛棚"里的向达
Oct 15th 2013, 20:05, by 明鏡雜誌

1.JPG
图:北大图书馆南门的东墙上,嵌有历届馆长的浮雕头像。向达自1949年担任此职。他在任期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收藏,对馆藏建设有重要贡献。他1957年被打成"右派",撤销馆长职务。向达性格倔强,浮雕的艺术表现力差强人意。

              

1966年夏天,北大的校园像开了锅。自校长陆平起,直至各系主任,乃至一些班级主任等大小干部,一夜之间统统变成 了"反革命黑帮",各系的名教授,统统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他们被置于烈日之下,任由学生和校外来人辱骂批斗。校园钟声从此常歇不鸣,斗争会 上的口号声声相连。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藉由北大一块学术殿堂向全国推开,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战略部署"。

聂元梓的大字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播出,即1966年6月1日以后,北大历史系就有系主任翦伯赞等9人被批斗①, 上面急忙派来了"工作组"代行管理职权,局面得有一些控制。到7月下旬,毛泽东说"工作组"实施的是"白色恐怖",此言一出,"工作组"懵懵懂懂,卷铺盖 走人。这时候,历史系又揪出18个人②。两年之后,即1968年,再深挖出吕遵谔等5人③。历史系的"牛鬼蛇神",总数达到了32人。那几年,历史系(包 括现在的考古文博学院,当时尚在历史系内)在册的教职工总数大约稳定在100人上下④。揪出来的人,接近三分之一。

各系的"牛鬼蛇神",常被赶到校园的空阔地带,或是扫地,或是拔草,实际上,这里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展览台和批斗场。 当时的校外来人如同潮涌,据北大校文革的机关报《新北大》报导,自7月29日至8月22日,一个月之内,校外参观者多达212万人次⑤,平均每天8万余 人。我们被斗的,每人胸前挂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黑帮分子某某某",老远就把参观的人群引来,团团围住。那时候,历史系的办公室还在三院。这是一座庭院式 的建筑,两层小楼,红柱青砖。从对开的朱漆大门走到小楼,是一条仅容两人并行的水泥小径,上面长有青苔,十分幽静。此时,三院的墙上贴满了大字报,一张又 一张,有的前一张未干,后一张又糊了上去,就中以用红笔打了叉的翦伯赞三个字最多。倒是爬在墙上的长青藤还透出一丝往日的情趣。可惜,这个时候,还有谁去 理会它呢。

一天,历史系的"牛鬼蛇神"24人,被叫到三院历史系文革办公室。一阵照例的训斥之后,学生押着我们去校园劳动,还 没有走出大门,就被迎面涌来的串连人群堵了回来。人越集越多,墙头上都站上了人。人流继续涌过来,我们原来排成的行进队形早被打乱,压缩成了一团。说起 来,这群"牛鬼蛇神",此时此地,居然不忘患难相扶之义,先把我们中间唯一的女性陈芳芝围在中间,又努力把年长的向达、体弱的杨人楩和邵循正挡在后面,甚 至连周一良先生也奋勇向前,左抵右挡。四十多年以后,年近八旬的夏应元先生同我一起回忆"牛棚"往事,当说到三院被围这段,他突然嗓音放高了许多,慷慨之 情溢于言表。读者朋友您不知道,我们被斗一个多月了,整天都是晦气,哪有什么豪气?整天都在做鬼,哪能做人?那天三院的患难相扶,倒让我们个个豪气填膺, 不仅找到了做人的感觉,而且感觉至深。有道是敝帚尚且自珍,我们平庸的一生,能有这么一回,也算是轰烈一场。晚年回忆起来,足可以自安自慰,您说,谁能够淡然忘怀呢!


4.jpg
图:坐落在北大静园西侧的三院。文革前,这里是历史系和图书馆学系(现今的信息管理学系)共用的办 公场所。庭院里,苔痕上阶,草色青青,十分幽静。1966年夏天以后,历史系的"牛鬼蛇神",每天早晨要到这里报到、列队、听训,然后有学生押着走出这个 门,去拔草、打扫厕所、挨批斗。


还说当时的三院。院子里,这个时候已经是革命群众和"牛鬼蛇神"之间,没有任何空间、也就是没有人身界限的尴尬场 面。连我们本该弯下来的腰,也早被挤得直起来了。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让他们站到上面去!"三院的二楼有个阳台,座西朝东,也算宽敞。其实,这时的阳台 早已被腿快的人占满了。不过,经这一喊,人群中真的分出一条道儿来。我们踉踉跄跄,被推上阳台,一字排开,挨个向台下交代自己的姓名、出身、头上有什么 "帽子"等等。阳台上下也都安静下来。其时,约在1966年8月下旬,正是在毛泽东8月18日检阅红卫兵之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手扶栏杆、面向小将的 大幅照片,随处可见。台下的青少年们,可能有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敏感,一见我们站在高处,身前还有一道水泥栏杆,他们却要仰头观看,大概就联想起"八.一 八"的大检阅来。这时候,阳台下又有人高喊:"不行!他们像是检阅!让他们站到外边来!"栏杆的高度接近一米,可栏杆之外,只有一条宽约70公分的排水 沟,中间凹下去,还铺着碎石子。我们无奈,只好跨出栏杆,站到外面。我的脚尖距离阳台的边缘,大约只有十几公分的样子。不想,台下人又喊:"跪下,全都跪 下!"到了这个时候,从院子里的推推搡搡,拉上阳台挨个斗过一遍,已近一个小时了。烈日之下,人人头晕脑胀。我暗自提醒自己,这里只有一膝之地,跪下来, 无论如何要控制住平衡,要是一头栽下去,虽说不是很高,也难免残废。那一年,我32岁,尚有如此之惧,向达先生66岁了,杨人楩、商鸿逵也60岁开外了, 他们能撑得住么?真是万幸,我们都撑到了曲终人散。不过,批斗会结束,看押我们的学生喝令我们出去劳动时,向达、杨人楩却仍然跪着不动,原来,他们一时竟 站不起来了。


5.JPG
图: 北大三院二楼阳台上的栏杆和栏杆外的排水槽。1966年8月,历史系的"牛鬼蛇神"20余人,在这条70公分宽的排水槽上成排下跪,膝头跪到槽边。庭院里 挤满了人;下跪的人要称:"我有罪,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请罪!"批斗结束时,66岁的向达和63岁的杨人楩仍然跪着不起--他们一时站不起来了。




这是我们文革中遭遇到的"第一跪"。细说起来,控制平衡不栽下去,还算容易;精神和人格上能够承受住这种羞辱和压 力,才是难关。西语系的教授俞大絪,英国语言文学家,平日教学严谨,要求学生准确之中求熟练,十分受人尊敬。在我们之前几天,她被迫当众下跪。出身名门、 精神优雅的俞先生,视尊严重于生命。这个世界如此对待她,那还留恋什么?回到家里,她便从容、尊严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消息,刚传到我们的耳朵、还在心 头震荡的时候,不想我们也遭遇同一命运。最让人担心的是向达先生,他脾气倔,受得了这份屈辱么?第二天集合的时候,不想真是缺了他--还好,他是最后到来 的一个。站在队里的我们,互递一个眼神,替他庆幸。后来,我冒出一个想法,多亏那天是齐齐唰唰的一排,跪满了三院的阳台。屈辱、压力虽大,可"牛鬼蛇神" 的人数也颇众多。力学上有一条定理:底面积越大,单位面积的压力越小,两者成一反比。这就是"独跪"与"众跪"的差别之所在吧!那天,假如是向达先生一个 人当众"独跪",他还受得了么?您别说,这一跪,对我们的日后,也有某种预热的作用。毛主席教导红卫兵小将:"到大风大浪里去游泳。"其实,我们也是如 此,只是所扮演的角色不同罢了。

连下了几天雨,我们改去打扫楼道和厕所。在楼道里干活,有个遮挡,不再暴露于外来串联的人群之前,可以免去他们的追 逐和辱骂。可是,走在楼道里,磕头碰脑的,全是同事和熟人,受辱的感觉更甚于陌生人前拔草,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那几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呢?他们碰到的全是 自己的学生和晚辈,此情此景更何以堪!有人进了厕所,见我们在那儿干活,扭头出去,另找地方了;也有人情急,或属豁达之士,能够放得开、便得出,那就是我 们干我们的,他干他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没有几天,小便槽里多年积垢的尿碱,一层又一层,让我们刮了个干净,露出了多年不见的水泥本色。可 是,向达先生,还有邓广铭先生,他们两位的脸上,却像挂了一层厚厚的霜。说起来,倒是商鸿逵先生尚能坦荡对待--这固然是商先生的豁朗和涵养,可您知道 吗,早在1952年,他的头上,就有一顶"历史反革命"的帽子。算来,他磨练十多年了,多年的逆来顺受,想不到却有今朝之用!

一天上午,我们正在文史楼打扫楼道,忽然一声喝吼,来了两个学生,把我们集合在一个房间里。"向达!"其中一个喊 道:"你竟敢仇视伟大领袖毛主席,真是反动透顶!"向达教授被打入"牛棚",因为他是"反动权威"和"右派",这是尽人皆知的老账和明账。对领袖有什么不 恭,可从来没听说过。不过,一听到"领袖"二字,我的神经先绷起来,因为我头上的罪名正是"反对伟大领袖"。当时的批斗,常用一种代数学上的"同类项可以 合并"的办法,能一锅煮的,全都放进去。向先生有罪,按律如何,我也就难免。此时的我,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

一个学生说:"向达!我们刚刚对你的狗窝采取了革命行动,铁证如山,你要老实交代!"--所谓"革命行动",那就是 向先生的住宅燕南园50号被抄了。听口气,像是抄出了什么犯禁的东西。这种喝问接连几次,但见向先生的脸上全是茫然和无奈。他回答不出什么,也分辩不了什 么。一个学生开了口:"你的茶几上是不是有毛主席瓷像?"向先生答:"有。""对面桌上有什么?"向先生答有闹钟、茶壶之类。两个学生很光火,大喝:"不 老实!"僵持了好一阵,最后还是学生说:"对面桌上一只老虎,张开大嘴,冲着毛主席!向达,你真是费尽心机,发泄你对伟大领袖的仇恨!"



3.jpg
图:北大校园里的燕南园50号,独门独院。1952年以后,向达先生在这里住了将近14年。每天他 都从这个小门走出来,去上课、去图书馆、去挨斗。1966年夏天,历史系文革委员会勒令他腾出大半住房,他和老伴儿只能蜗居在东厢房中。抄过家之后,他心 爱的藏书和手稿散落满地。

听到这儿明白了:那只老虎该是一件工艺品。向先生没再作申辩。事情怎么了结呢?这时,学生看到墙上有一张毛泽东的"标准像",就喝令向先生在像前下跪"认罪",向先生也照办了。这是他第二次屈膝。
向达是什么人呢?他的身世和学问此处不论⑥,只谈一件事即足可见其品德为人。1946年的平安夜,驻北平的两个美国 大兵强暴了北京大学先修班的女学生沈崇,沙滩红楼贴出抗议美军的大字报,号召学生抗暴游行。12月30日,不知几个什么人,去撕扯红楼大钟上贴的罢课标 语,正被向达先生撞见。向先生一人面对几个,竟然走上前去,怒斥他们:"你们有道理,也写大字报贴出来!撕人家的不是本事!"短短几句,义正词严,声震楼宇。那几个人对向先生推推搡搡,这一下更惹恼了他。向达认为,大学的校园里竟有这种侵犯人身的事情发生,是可忍,孰不可忍!他向校长胡适提出辞职,一时间 有多少学生社团和教授出来安慰他、挽留他。学生的抗暴游行过后,北平警察当局实行"户口大检查",夜入民宅,捕去无辜市民多人,向达先生又同12位教授一起签名⑦,发表《保障人权宣言》。向先生的名字因此被当局列入黑名单中,他却全然不当一回事--这就是当年的向达!可现在呢?我们看到的向先生,他无言, 没有分辨,没有反抗,只见他双膝屈倒,跪在毛泽东像前,按照学生的命令,一字不差地唸称:"我有罪!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请罪!"

今天说起这段往事,您也许会问,是这两个学生智力低下吗?是他们无理取闹吗?我可以断然回答:都不是。任何一个人, 包括我们、包括向达先生,凡是亲临其境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在按照自己的认知行事,很有一股堂堂乎正义之气。对当时的大局,我们人人都有困惑和迷惘,百思不得其解,而面对这两个青年学生,对他们的作为,我们却只能做出这样的判断。我们深知,这不是个人行为。在他们的背后,站着全校的学生,乃至千 百万同龄的青少年。小孩子缺乏识别能力,本属与生俱来的欠缺,关键在大人如何对待和引导。可在那个年代,当愚昧与真诚并于一身,非理性的温床已经形成之 际,偏有那么一些人,偏有那么一些以为"民心可用"的权术之士,从中操纵、运用。这种人,大至国家高层,小至某个学校、工厂、幼儿园,几乎个个单位都有。 您想,这还能有个好么?他们的推波助澜,成就了"伟大战略部署"的实施。于是,社会瘟疫流行,害得整整一代青少年染上了恣意追求情绪和暴力的群体性症候。
此时的觉明先生,已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历经清末、北洋、民国、共和国几个历史时代,还当过一回"右派分子"; 他到过英国、德国和法国,什么没有见识过呢?说他走过的桥比那两个学生走过的路还多,恐怕也不为过吧!还有,向先生是个很有脾气的人,说话行事,一身湖南 人性格。1948年,北大校长胡适,在办公室正同几位教授聊天,时任历史系教授的向达走进来,当面提出质问:"胡先生,您把北大所有的图书经费,用去买 《水经注》。我们教书的几乎没有新材料作研究工作,学生无新教科书可读。请问,这是正当的办法么?" ⑧他的表情相当严厉。刚从美国回来讲学的邓嗣禹教授当时在座,邓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他"一看形势不免有一番舌战"⑨,连忙起身告辞。向达的质问并非过分, 就是胡适也承认 :"《水经注》大典本(后半部),北大买价为九百六十万元法币,说来真有点骇人听闻。" ⑩



2.jpg
图:向达手记,1935-1938年,向达先后在牛津大学鲍德里图书馆、不列颠图书馆以及法、德等国图书馆中抄写东方善本中的珍贵资料。1938年携带数百万字手抄资料回国。这是向达从巴黎国立图书馆抄回的明刊本《熙朝崇正集》(两卷)。





说到这里,您不免要问,见识、阅历和性格如此的向达先生,在两个学生面前,没有半句的辩白,就屈膝称罪,该作如何的解读呢?朋友!这真是一个难题。四十年前,事起突然,懵懵懂懂,四十年后的今天呢?四十年后的今天,好像没有明晰多少,依然如同隔雾看花。

话说1966年的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心里升起一线希望:如果监管学生也放几天假,我们就能喘口气了。

9月27日上午,正在校园里劳动,历史系文革来了通知:两个小时以后,各带行李和"毛选",原地集合,不得有误!

时届深秋,衣物不能少带,可背着行李走路,又不好多带,真是左右为难。住在集体宿舍的我们几个年轻教师,很快打点完 毕,到达集合地点的时候,看见向先生已经先于我们而至。接着几位老先生的家属,也用自行车,一个一个推着行李陆续到来。邓广铭先生家住朗润园,比杨人楩先 生住的燕东园、邵循正先生住的中关园,都近许多,可独独不见他的影子。直到监管的学生发急了,他才姗姗出现。我们"黑帮"一伙,两个月来,整天苦脸相对, 哪曾有过笑容?这个时候,一见邓先生的样子,都有点忍俊不禁。原来邓先生带的是一床鸭绒被,捆打的时候,没有挤压出空气,好大一个团团,他老人家头顶肩扛 而来,绳子渐松,鸭绒膨起,里面裹的衣服也快掉出来了。邓先生体躯伟硕,此时虽是凉秋,头上已经冒出汗来。监管学生见此情状,破口大骂。我们试着凑上去, 重新捆绑一回。鸭绒被不同于棉被,压住一头,膨起一头,两个人四只手,捆绑起来也很费力气。


我们排成一行,随即上路,前后有人押着。出了东校门,来到京包铁路线上的清华园站,登上北去的火车。在车上,我们面 面相觑,此行何去?这真叫做前途未卜!当火车停在南口站时,我们被喝令下车。出了站台往东一走,大概是徐天新首先作出判断:"是去太平庄!"就像夜行军中 小声传递口令一样,没走多远,除去耳背的向达、杨人楩和杨济安,大概都知道要去哪儿了,我们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太平庄",在明十三陵的定陵北面,两者相距五、六公里。这里原是昌平县绿化大队新辟的一个林场,砖房几十间,坡地八、九块,分布在几个山头上。附近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名叫太平庄。当年绿化大队初到,这里荒芜一片,没有地名,也就随它叫了"太平庄"。

此前一年--1965年,历史系按照上面的意思搞半工半读试验,昌平县把这个林场连房带地,交给了北大。历史系一、 二年级(64级、65级)的学生来到这里,兴致勃勃,像是走出了象牙之塔。在太平庄的开学典礼上,北京市委主管文教的书记邓拓曾来出席,还讲了话,表示市 委很关注这个试验的成败云云。没有几天,他用"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上连载的杂文《燕山夜话》,被指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话",批判文章越来越 多,标题的字号越来越大。学生们坐不住了。"太平庄"是一家"黑点"的流言不胫而走。几位班主任深入学生宿舍多方解释,还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彭珮云,时在 北京市委大学科学部任职,时常往来于市委与太平庄之间,一住十天、八天,也是常事。等到1966年6月1日,聂元梓的大字报反复播出,彭珮云的大名反复出 现,学生们听了,当夜就打起行李,坐了一夜,争论了一宿。次日清晨,汽车一到,二百名学生如同提开闸门的洪水,直从太平庄头涌泄下来,脱离"黑点", 一口气奔回北大。太平庄只留下两、三个人看守。

我们到达了太平庄,那儿的一切都是现成的。我们住进可容24个人的大房间。学生原来睡的是上下两层床,我们年轻的, 自动把行李放到上铺,下铺留给向达、杨人楩、商鸿逵、邓广铭、邵循正、周一良、阎文儒、宿白等年长的人。由此,开始了第一期六个月的集中营生活。不过,向 先生在这里只住了一个月。


6.jpg
图:阎文儒(1912-1994年),满族,字述祖,号真斋主人。北大历史系教授,一生从事考古学研究,专攻石窟寺艺术,著有《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龙门石窟研究》、《唐代贡举制度》等。他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对后辈晚生尤其和蔼可亲。

次日宣布了作息制度和管理制度。起床盥漱之后,"天天读"一个小时,而后早饭;上、下午各劳动四个小时;晚饭后,学 习"毛选",写交代材料。只有星期天的下午免除劳动,可以洗洗衣服、相互理发,或到附近村里的小卖部买邮票、发信。在这里监管我们的学生,多的时候三、四 个,少的时候只有一个;另有因神经衰弱、睡眠不好,遵医嘱在这里疗养的两个学生。这样一来,太平庄上就成了牛鬼蛇神"十万户"、革命群众"两三家"的局 面。不用说,像北大校园那样整天的追逐、围斗,就幸免了,可监管的学生又想出了新招儿。

我们一日三餐,餐前要在毛主席像前列队,弯腰低头,背诵"语录",而后齐声一喊:"向伟大领袖毛主席请罪!"接着, 一个、一个分别报出自己的姓名,但在姓名之前,要加上自己的"帽子"。我的帽子是"现行反革命分子"。向先生有两顶:"反动学术权威"和"大右派"。周一 良先生,起初是两顶,后来给他加到了五顶。这种规定让我们受辱难堪不说,一个上午的活儿干下来,正等两个窝头进口,可还没有吃,就先来一通"请罪",真是 让人恶心欲呕,眼前摆着窝头也不想吃了。不过,肠胃很有适应能力,这种感觉,两三天后,渐渐地淡下来。我们顿顿"请罪"如仪,顿顿窝头照吃。

学习"毛选",互讲"认罪"的心得,也算是一招儿,时不时的就来一次。一天上午,太阳出来暖洋洋,监管学生高海林让 我们围坐在屋前背风的地方,座谈"认罪"心得,几只小鸟还在身边跳来跳去。可在这种场合,不开口不行,开口,也只能说"我有罪"、"我要脱胎换骨"之类的 话,无非是身体受过折磨之后,还要让你从心理上再自戕自虐。每逢这种场合,人人都求靠后,不愿争先。不想刚到太平庄,向先生就抢先发言。他说:"我这次出 来,跟老伴交代过了,我要有个三长两短,你就搬到燕生那儿去。所以,我到了这里,没有什么牵挂,能跟大家一块儿安心学习。"向先生说到这里,高海林跳了起 来,喝令向先生站起来、低头弯腰,大骂他"反攻倒算!"

向先生说的燕生,是他的儿子向燕生。他嘱老伴万不得已之时,惊吓老病之身能有个安顿,应是肺腑伤恸之言。向先生何以 要在这个场合重复这番话,笔者当时三十出头,年轻力壮,听了也就过去了,并未深加理会,直到后续的事情发生了,才把他当时的那一番话语,陡地回想起来,出 了一身冷汗。





7.jpg
图:崔师傅,北大食堂炊事员。1966-1968年,在昌平县太平庄,他为关押在这里的历史系"牛鬼蛇神"做饭。寒冬之际,他常烧锅热水,让我们烫脚。烧水不属他份内的事,他给了我们温暖。2008年,他整80岁。祝愿这位好人长寿!



炊事员崔师傅待我们不错。只要我们下工的时候,能从山上捎带回足够的柴禾、树枝,他就会隔个两、三天烧一锅热水,让 我们睡前烫烫脚。可打洗脚水,要从我们住的河滩,爬上一个小山坡,才能到伙房。黑灯瞎火,顶着北风,热水端回宿舍,也变成了温水。我常常一懒,就免了,躺 进被窝慢慢地温被子。这个时候,我看到阎文儒,拿起向达的脸盆,给他打回热水,放在面前,然后再拿起自己的脸盆去打水。向先生洗完脚,阎文儒还是一声不 响,端起水盆,走出房间,把水泼到老远的河滩。碰到监管学生进屋巡视,他就作罢。后来,阎先生不只打水、倒水,还给向先生脱鞋、脱袜子、穿鞋、穿袜子。向 先生平时就是一脸的严肃,很少表情,这个时候,阎先生伺候他,他好像也都当得、受得,安之若素。我在一旁看了,有点诧异,邓先生向我努嘴示意。我从床上往 下一看,见向先生的双脚肿起来了,肿得很厉害。第二天在山坡上,得便的时候,邓先生又悄悄告诉我:"这不好!'男怕穿靴,女怕戴冠',他怕是穿靴了!"邓 先生说这话的时候,脸色比向先生的还严峻。"穿靴、戴冠",这是生活经验的概括,我第一次从邓先生口中学来。又过了两天,午饭前列队"请罪"的时候,不见了向先生;回到宿舍,却见有他的行李和用具。听人说,准许他回学校看病去了。

转过年,1967年3月,包括我在内的5个人,最后一批被允许回到学校劳动,太平庄没有历史系的人了。我们把向先生 的行李一起带回,交到历史系文革办公室。不久,慢慢的听说,向先生被诊断为尿毒症,入院的时候已成不治之势,医生也无力挽回了。1966年11月24日, 向先生离开了这个吵吵嚷嚷的世界。还是听说来的,先生的丧事草草--那个年月,"黑帮"死了,谁敢哭出声来!

话说回来,阎文儒何以侍奉向达先生如此,如同至亲一般?这应当是一段师生的情义。

1939年,设在西南联合大学之内的北大文科研究所,第一次单独招生。史学组录取了三名学生,阎文儒是其中的一个。 向达是西南联大的教授,也是文科研究所史学组三位导师中的一位。阎文儒就是向达指导的研究生。1942-1944年,向先生两次参加中央研究院西北考察 团,担任历史考古组长。他赏识阎文儒的诚朴好学,推荐他加入考察团。阎文儒在考察团的一年半时间里,先后参加了民勤、武威、张掖的古墓发掘。距我给您诉说 的阎文儒为向达端水洗脚的时刻,二十多年过去了,向先生66岁,阎文儒54岁,都是半百以上的老人了。笔者不才,我是关在"牛棚"里,才学到"一日为师" 这一课的。

我所知道的向达先生,平日说话行事,了无情趣,讲起课来也是干干巴巴。我毕业的第二年,在32路(现在的332路) 公车上远远看到他,赶紧多买了一张票。下车之前,挤到他面前,举起手里的两张票,不料他说:"我有月票!"脸上没什么表情。下车之后,我赶紧告别,自觉没 趣不说,心里可惜的还有那一毛五分钱!我同向先生是隔了两辈的人,总是从远距离看他,他也总是那么冷冷的。倒是在"牛棚"里,阎文儒先生的行动间接而实在 地告诉我,向达先生自有他的人格魅力,这一点让我至今服膺不疑!


注:
 

①另8人是:许师谦、周一良、徐华民、汪篯、徐天新、吴代封、范达仁、俞伟超。此外,还有当时在历史系协助工作的张胜宏(党委研究室)也被批斗。
 

②这18人是:向达、杨人楩、邓广铭、邵循正、陈芳芝、商鸿逵、阎文儒、宿白、荣天琳、陈仲夫、田余庆、高望之、杨济安、张注洪、李开物、夏应元、孙机、郝斌。
 

③另4人是:罗荣渠、谢有实、李原和吴维能。
 

④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简史》(初稿)。
 

⑤见《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764页,王学珍、王效挺、黄文一、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⑥向达于1955年被首批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委员。当时的学部委员,相当于现在的科学院院士。
 

⑦另12人是:陈寅恪、汤用彤、徐炳昶、朱自清、俞平伯、张奚若、金岳霖、吴之椿、钱端升、陈达、许德珩、杨人楩。
 

⑧邓嗣禹:《北大舌耕回忆录》,见《传记文学》第46卷第一期。亦见《我与北大》,541页。
 

⑨同上。
 

⑩见《胡适书信集》中卷,第1085页,耿云志、欧阳哲生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郝斌,《万象》2009年第6期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页浏览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