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星期三

要闻转载: 给医生的药方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给医生的药方
Oct 30th 2013, 00:22, by 墙外仙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非得等到医生也变成了"医闹",各位才会关心一下吗?

白衣天使们有理由这样悲愤。与记者的职业角色在多个方面有近似之处,但医护人员的命运却远远没有得到同等的舆论关注——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有收人钱财抹黑企业的重大嫌疑,而且只不过是被关进看守所做了回反面典型,就已经获得中国媒体人利用掌控麦克风之便大力声援,浙江温岭第一人民医院的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身中数十刀命丧黄泉,却差点连个死后公道都讨不回来。

直至"温岭杀医事件"在3天后进入微博热门话题榜,才有更多的人们前来围观,前来唏嘘,前来哀悼,哀悼中国的医患关系已经变成了一个无药可救的绝症。

事发"黑色星期五"。根据@温岭公安10月25日通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当天发生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犯罪嫌疑人连恩青……此前为该院患者,对本人之前在该院的鼻内镜下鼻腔微创手术结果持有异议。今天上午,连恩青来到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寻找之前的主治医生。但主治医生不在,他就用匕首捅伤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某某,现场的另外一名医生上前阻止,也被捅伤。后连某某又跑到CT室再将医生江某某捅伤,最终被赶来的医院保安制服。"

因抢救无效死亡的王某某就是王云杰。由卫生部主管的健康报在27日发表《温岭一院遭遇"黑色星期五"》,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这一幕发生在医院里的血光之灾:"8时27分左右,王云杰正在接诊,33岁的连恩青突然闯进诊室,在仅仅经过一两句对话之后,连恩青就掏出榔头,狠狠地向王云杰的头部砸去,把榔头的木柄都折断了。受伤的王云杰用手捂着头部,踉踉跄跄地冲出诊室向对面的口腔科跑去,在虚弱的他仰面跌倒在口腔科门口后,紧跟在后的连恩青又用一把长约30厘米的尖刀不断地向他身体刺去……倒在地上的王云杰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但同事们还是不死心,把他送进急诊抢救室。大家用上了一切能够用得上的办法,但王云杰46岁的生命依然定格在这一天的11时08分。"

26日的11时09分,王云杰的同事们默哀3分钟,但根据健康报的说法,"比伤痛更让医生们寒心的是意想不到的冷漠":"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王文斌对记者说,他永远也忘不了,当大家心急如焚地守候在急诊室门外时,一位围观的老奶奶却说,医生态度不好,就应该被捅。还有人说,现在的医院就知道赚钱,肯定是医生把人家逼得没有办法,人家才会杀人。一位患者甚至说,杀死一个医生,下次来看病,服务态度肯定更好了。"

在一张摄于急诊室内部的照片中,医生和护士当时围拢在手术台前,他们中的一些人显然帮不上手,只是为了王云杰的生命在等待奇迹发生。25日深夜,业界账号@医生护士那点事就是将这幅画面置顶,并点燃一根根蜡烛:"这张照片,让所有医护人员和所有善良、正义的人们泪水滑落,心如刀绞,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全力抢救被病人砍伤的3个自己的同事,一死二伤!看着并肩作战的同事这样离开队伍,这种心痛谁能体会?!各位媒体记者,你们的感受如何?"

中国的医护人员普遍认为,媒体舆论对医生护士的"妖魔化""污名化",是导致医患之间失去信任、关系一步步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那些有关医疗纠纷的报道中,医护人员往往以收取"红包"的形象出现,而患者通常被定义为遭受蒙骗的弱势群体,即便发生激烈冲突乃至类似温岭这样的杀医事件,对患者"不得已"的同情理解也从未缺席。

再加上近期发生的另外数起袭医事件——10月17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ICU病房遭患者家属打砸;10月21日,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ICU主任熊旭明被患者家属殴打致眼角受伤、脾脏破裂——中国的医护人员已经忍无可忍。一时间,微博上四处可见医生护士们对自身命运的哀号,医学院的学生们发誓要改行,就算将来有孩子也绝不会让他穿上白大褂。

有新华社26日援引的数据为证:"自2002年9月《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一些受访人士坦承,医患关系恶化和频发的暴力事件让医生心理负担很大,变得更加小心谨慎,对一些年龄大、手术风险大的患者有时更愿意推荐保守治疗……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已经出现'医不过二代'现象——据媒体公布的最新医师执业状况调查,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一份《医院暴力零容忍倡议书》,就是在王云杰丧命后几小时被发布出来。是@健康界网站带头呼吁,并获得包括@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协和章蓉娅在内的业内意见领袖响应:"当今,打、砸、伤、杀暴力行为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本应是生命港湾的中国医院。如此下去,医将不愿医,患将无所医……我们不能把疾病和死亡对生命的挑战完全交由医院和医务人员独自应付……中国医疗体制一直在艰难行进中反思和改革,虽然这个医疗体系饱受诟病,但是它却承担着13亿人民的救死扶伤,承担着未来飞涨的医疗需求和健康危机到来的各种挑战。体制缺陷和管理落后造成的灾难均不能让这个体系自我吞咽和消化……医院暴力行为频发,必然造成医患双输,政府失职、行业失声和媒体旁观必然造成医院暴力继续上演。医者的痛将日益难抚,患者的怨将越积越深。本是同根生,共为疾病苦,医患相害为难般?"

作为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刚为发生在本省辖下的广医二院ICU医生被殴一事而高呼"他们打的何止是医生",可是,当浙江传来更大的噩耗,他只能在微博中喃喃自语:"这个社会怎么了,医生该怎么办!";"如果遏制医院犯罪的措施不力,看来每个科室得配武警了!真是令人气愤!"

这位微博上最著名的医卫官员认可名医钟南山在接受南方日报访谈时的观点,即"医闹愈演愈烈与处理太轻有关":"治安事件不要一碰上医患矛盾就囫囵吞枣、蒙混过关,不能说家属道歉了就改变犯罪的性质,犯罪还是犯罪,该处理还是要处理……医闹现在闹得这么凶,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对很鲜明的错误做鲜明的处理,与之前对医闹者处理太轻有关。"

不过,能够让廖新波和钟南山感到一丝欣慰的是,"以前东莞发生年轻医生被砍死的事件,有很多网友在指责医院,但这次已经有了进步,大部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此事也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说明现在公众对医疗纠纷已经有了比较理智的情绪。"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么点进步,帮助王云杰的家属们在前天争取到了围观者的支持声。

当晚,互联网上频繁传出"抢尸"之说。自称在场者指控,由于院方试图擅自将王云杰遗体送往殡仪馆火化,遭死者家属及同事阻拦,当地政府出动特警,并使用催泪弹,强行维稳。照片和视频显示,包括医护人员在内的大批人群聚集在"沉痛悼念王云杰医师"的横幅下,根据一位名叫"云浦陈才隽"的微博用户所说,"为了怕影响平安温岭评选出动特警强制出殡。王主任老婆跪地请求院长也无济于事,大批同事涌向灵堂护灵。"

于是,悲愤之情四处流淌。就算是那些平时每每指摘医德的人们,这一晚也掉转枪头,为温岭一院的医生护士们呐喊。

认证身份为"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干部"的@老辣陈香当然明白,在这些怒斥政府"镇压"的抗议者中,并不都是只为了声援王云杰的家属,有一些分明是主观偏向于将之解读为"政府与医护群体对抗"。他否认发生冲突,"没抢尸、没冲突、没催泪弹,只有哀悼之情"——并且,得到了一些现场记者的微博旁证。

痛恨@大鹏看天下等"网上那些煽动仇医仇警的大V"之余,@老辣陈香仍然要尽力抚慰那些情绪激动的医护人员。28日上午,他播报现场见闻:"今晨,医生们送走了遇难医生的遗体……100多位医务人员趁着下班时间,聚集在一起。他们一身职业标准穿着,打着'维护尊严''医疗暴力零容忍'的标牌,默默地表达着心中的悲愤——戕害医生的暴力行为,泯灭天理良心!";"在医院大门口和外面的太平南路,100多公安警察前来维护秩序。他们劝说爬在围墙上的群众下来,他们保护住医院急诊门诊的通道,保护着门内集聚的医生们。"

然而,@老辣陈香的说法与@余杭公安胡冰有所差异。认证身份为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警察公共关系科科长的这个账号,在28日凌晨1时许曾贴出医院现场对峙照片,公开向上级抱怨:"作为警察,我想说:领导,这样的警,我不愿出!医生和警察一样,因少数老鼠屎影响了整体形象,可是,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两个辛苦而缺乏理解的职业!出了事维稳,没出事维持!请问领导,这次是医生,那万一下次遇难的是个特警,你派谁去?"

特警究竟是来维护秩序的,还是来维稳的?可以确认的是,28日上午,还是在警察的围守下,王云杰的同事们在医院门口肃立成排,举起了"还我生命"、"维护正义"的标牌。根据@新京报援引自参与抗议者的说法,"抗议从早上8点开始,现场医护人员有三四百人,来自温岭市人民医院和附近县市医院……抗议现场有大量警察,医护人员没有与警察发生冲突……'此次抗议希望能给死去的王云杰医生讨个公道,不能随意判定患者有精神病史就掩盖过去。也希望社会能正视医护人员的生存环境,拒绝暴力,一个医生如果连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怎么能安心去给病人看病。'谢医生告诉记者。"

@白衣山猫等提供的微博直播表明,当地官员来到了现场。晚间,温岭新闻网在头条位置发表《市领导倾听诉求,聚集人员有序离场》:"温岭市委书记周先苗、常务副市长张永兵、副市长许黎野等先后来到医护人员中,听取他们的要求,与他们进行对话……市委市政府对医护人员的诉求表示充分理解,将全力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严惩凶手,希望医护人员能够理性表达诉求,不要出现过激和违法行为。当天傍晚,在相关部门及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人员的劝说下,聚集人员有序离场。"

现实就是这样,不论病人或医生,都需要把事情闹大了才会赢来关注。今晨出版的新京报、京华时报终于是把头版最醒目的位置留给了温岭医护人员的抗议和哀悼,占据后者封面大半篇幅的那张照片里,一位黑衣男子站在轿车车顶,手举"杀人偿命"的红字标牌,在他身下,聚拢着密密麻麻水泄不通的医生和护士。

根据京华时报这一整版报道《温岭数百医护人员抗议医疗暴力》中的引述,前天下午到晚间,确实发生过"医护彻夜保护遇害医生遗体"的景象:"在温岭一院,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原定出殡时间是27日下午3点。两点多,已有医护人员守在安置王云杰遗体的临时解剖室走廊外,列成两队准备送别王医生。3点多,医院外响起了鞭炮声。按当地传统遗体应此时运出,但迟迟没有动静。当时,院方正与家属协商,并有消息传出家属并没同意运走遗体,'这时来了两个特警车,我们觉得特警来了可能是要抢尸,既然家属没同意,我们医护人员也不同意',遂出现医护人员集体守在通道门口保护遗体的情况。当晚10点半左右,有市政府领导的车辆进入医院,同时有部分科室领导劝说医护人员离场。"

首页展示这篇稿件时,新浪凤凰均将标题重心选在了"院方否认特警抢尸"上:"温岭第一人民医院宣教科负责人赵主任针对网络和医生的质疑进行了回应,否认曾出现抢尸的情况。赵主任称,前天下午家属本已同意于3点将遗体移走,医务人员们也本在当时准备好夹道相送,'可能是家属情绪上的问题,当时没跟院方讲好,出现了小插曲就耽搁了'。针对此前传言强行运走遗体可能与'平安温岭'的评选一事有关,赵主任对此表示否认,'没这回事儿,医生作为群众不知道内情,平安温岭的考核根本不是下星期,考核也要到明年,如果因为这个事出来扣分了,肯定该扣的分也就扣了'。针对有特警来欲强行运走遗体一事,赵主任说,当晚警方人员始终在现场,'只不过正好那个时候有警车过去(到灵堂)'。"

与新华网消息一致,京华时报亦称,"昨天清晨5点多,经家属同意,王云杰医生的遗体被运往温岭市殡仪馆"。不过,集体送行后的进一步动作遭到了部分阻拦:"据该院医护人员介绍,他们27日决定次日早8点自发组织游行,集体表达拒绝医疗暴力、维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诉求……医护人员多次试图走出医院大门上街,均被制止。"

"有气魄的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为温岭被害医生停止手术一天,集体默哀3分钟!"——报道中,京华时报还特意提及这条热门微博:"对此,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表示,科室并没停止手术,而是在早8点全体医务人员为温岭遇害医生集体默哀三分钟。凌锋表示,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曾多次发出维护医疗机构秩序的通告,要求公安机关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维护医疗秩序工作,依法严惩打击侵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和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但一次一次的伤医事件还是发生了。凌锋认为,与目前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受到的威胁相比,《通告》的级别显然过低,应升级为'条例',并由公安人员进驻医院维持正当秩序,而不是按每20张病床的比例配备保安,'危急时刻,保安能干什么?有威慑力么?警察总在极端事件发生后才赶到,这有什么用?'作为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凌锋表示,自己正在草拟一份紧急提案,准备递交给全国政协,内容包括,卫计委、公安部门与司法部门应严格履职,加大针对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犯罪的打击力度,设立医疗场所纠纷预警及应急响应机制;医院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伤医事件的发生。"

公安进驻,就能安全吗?南方都市报昨天已经宣布,"即便从治标的角度出发,保障医护人员安全也决不可能依靠安保力量的增加,而是要从纠纷本身的规范化下手":"强调医生的安全固然没错,但鉴于医生的安危主要受制于是否卷入冲突,所以医生的安全问题本质上是与患者及其背后的家属相勾连的。换言之,医生的安危取决于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如果纠纷在处理中不断升级,那么医生的安全也就难以保障了。对此,卫计委的办法略显简单粗暴,试图以多配备保安的形式强化对医生的保护很可能只是其一厢情愿。这样的局面,很可能进一步刺激原本就想袭医的歹徒,迫使其使用更加突然和隐蔽的袭医方式。"

昨天深夜,这家媒体也曾通过微博账号表达痛楚——"温岭医生的泣血呼喊,令人动容;屠刀一次又一次在民众之间互相挥向,世道人心,令人胆寒。救救医生,其实就是救我们每个人!",社论《避免医患纠纷暴力化,治标要为治本赢空间》中,亦是强调"讨论'治本之策'当然非常必要,但以'治标'的形式来保全医生的安危,则同样不可或缺":"治标需要为治本赢取时间和空间。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既希望国家用扩大医保范畴的方式来消除患者的治疗费用之忧,用确立医院的公益性来遏制医疗过程商业化的荼毒,也期待医院能够加强投诉、调解机制的建设,从而为纠纷的升级提供更长的缓冲地带。"

同样认为"每20张病床要配一名保安"的办法"恐怕很难从根源上解决医患矛盾,说不定反而会加剧双方紧张的关系",广州日报仍在努力探寻治标之法。昨日社评《用什么制止伸向医生的拳头?》中,作者李龙写道:"从根本上说,唯有彻底医改才能解决医患关系的异化。就当前而言,改变'以药养医'的畸形体制,让医生凭技术吃饭,让患者尊重医生的劳动,显得十分必要。眼下,在医疗卫生领域,护理、诊疗服务的收费与成本并不成比例,甚至出现价格倒挂,逼得大部分医生不得不开大药方、大检查。如此一来,一方面,医生自己的技术和服务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患者对医生也难以信任,总以为医生是在过度治疗……放眼世界,医生都是靠技术吃饭,只有中国医生仍然在靠卖药生存,其信任度难免降低。尽管这几年医改也在朝这个方向改进,但进度太慢、力度太弱。"

"全世界的医生都是靠技术吃饭,惟有中国医生靠卖药生存"的说法,也被人民日报所引用,而且是在温岭血案发生之前。就在上周五当天早晨,最高党报推出"深化医改新思考"系列评论,开篇之作就是《暴力伤医折射体制积弊》:"近年来,我国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我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医患信任解体,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原因。但是,畸形的以药养医体制,是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制度根源……目前,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严重偏低,而药品、耗材价格却普遍虚高。医生付出的劳动,无法从技术收入中得到补偿,只能从药品和耗材中获得。可以说,不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将医生逼进了'不仁不义'之地。"

及至今晨,再加上温岭杀医案以及前天刚刚发生的江西南昌护士被劫持事件,人民日报再来一篇《医患关系从哪里攒起信任》,强调"面对这两个群体的利益冲突,解决方案首先应当着眼于平息怨愤、不满,促进谅解、合作,构建信任、互利,而不是为更深的结怨或纠纷添柴加火":"很多人开出了不同药方,比如改变以药养医制度,比如为医德建档,比如确保病人就诊时间……应该说,这些药方不同程度地会促进医患矛盾的缓解,但都可能无法'药到病除'……创造更多的沟通机制,对当前医患信任关系的改善和重塑,可能是剂'惠而不费'的良药……可惜的是,现在医生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但常忽略与病人之间的沟通,甚至面对病人的知情诉求,以'讲了你也不懂'来回应,加剧了医患关系的裂痕。有医生表示很怀念非典时期的医患关系,那时候医疗条件并没有现在好,但医患关系却形同鱼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危难中的守望相助、并肩战斗,令双方增进了沟通信任。"

按照作者傅达林的说法,"在选择性关注极端个案的背景下,舆论一会偏向对医方极不负责的批判,一会又倒向对患方动辄诉诸武力的谴责,而很少从整个社会的大系统来认知医患关系":"如果将医患纠纷放到整个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就不难看到个案中的矛盾冲突,与当前的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相关。就社会结构而言,收入差距的扩大,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加上'看病贵、看病难',无疑会加剧医患之间的总体紧张关系;就心理结构而言,基于人们对公正和秩序的焦虑,尤其是偶发性的个案被放大,向社会传递、营造出医患关系不和谐的负面效应,从而更容易导致一些人在错误的判断下走向极端。就医患双方来看,更由于存在着严重的专业知识不对称、信息不对等,加剧了关系的'紧张度'。"

亦正如此文所言,近年来,关于医患关系的讨论已经很多。作为极端个案,温岭医师王云杰之死,连日来更是激发出大段老生常谈:央视的《医院,救人命而不该出人命!》、北京青年报的《保障医生行医安全是一条文明底线》、羊城晚报的《医生频遇暴力,祸起"有罪推定"》、长江日报的《改变医患关系需"跳出医疗"》、东方早报的《加速医疗改革方能缓和医患矛盾》、海外网的《重建医患信任,挡住砍向医生的刀》、法制日报的《杀医案折射医疗纠纷解决法律短板》、财新网的《刺医事件频发折射医改失败》、新京报的《"医不过二代"投射代际传承断裂》和《不要总让医生成为医患冲突牺牲品》、华西都市报的《"医不过二代"问题不在"择业观"》和《纾解医患关系别再陷入城管迷局》……林林总总,各开药方,或诉诸医改,或诉诸执法,或诉诸沟通,不一而足。

今晨首页专题中,搜狐把中国医生形容为"体制内的孤独群体",因为"就算尽力,也得不到患者的信任",而"做官的院长并非保护伞:为息事宁人压抑医生维权"。

与此同时,网易还补上一句对"医生自由执业,实施阻碍重重"的叹息:"自由执业'解放'医生,让患者就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自由执业是基本权利,不该受国家妨害,八成多医生支持自由执业……中国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扭曲了医生的劳务价格,也阻碍'自由执业'的实施……作为自由执业试点的'多点执业'被部分医院明确禁止,甚至以取消福利相威胁……深圳医师自由多点执业方案夭折,理由竟是'不方便医院对医生管理'。"

回到浙江。和钱江晚报等本省同行一样,今晨出版的都市快报没能在头版为王云杰送行,内版刊发的也是温岭官方通稿,不过,其中国新闻部的微博账号在昨晚向读者另行推荐了一篇2012年4月的报道。以北京协和医院体验活动为记录对象,《抚平医患伤口:41位医务人员做了一天患者》写道:"'换位思考'带来医生对患者的切肤理解,却无法弥合他们内心的无力感。"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页浏览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