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8日星期一

要闻转载: 陈良:古代的引咎辞职

Mingjing
This feed was created by mixing existing feeds from various sources.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陈良:古代的引咎辞职
Oct 28th 2013, 14:31, by 明鏡雜誌


   在当今社会,官员因工作失职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及恶劣影响,或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因此主动提出辞去现任职务,叫做引咎辞职。其实,引咎辞职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一个叫李离的狱官,审理一桩案子,由于误听下属人员一面之词,导致一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不仅引咎辞职,而且自杀赎罪。

  古往今来,像李离这样过于自责的官员实为罕见。不过,引咎辞职现象却屡见不鲜。由于案例实在太多,不胜枚举。这里,仅以宋代仁宗一朝为例,谈谈几次引咎辞职事件。

  宝元元年(1038年),灾异频繁发生,流民大量涌现。而当局束手无策,没有采取救助措施。时任谏官的韩琦上书仁宗皇帝,指责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立中四人庸碌无能,没有建树;痛陈大宋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迫于舆论压力,陈尧佐"援汉故事求策免"。也就是说,陈尧佐援引汉代旧例,一旦出现重大灾异罢免"三公"(司徒、司空、司马)的职务,故而请求免职。当年三月一天,王随、陈尧佐被免除宰相职务,分别出任彰信节度使、淮康节度使;韩亿、石立中被免除参知政事职务,降职担任户部侍郎。

  庆历七年(1047年),春秋大旱,严重影响农耕生产。宋仁宗连续发布二道"罪己"诏书,灾情并没有缓解。这时候,身为宰相的贾昌朝主动向皇上递交辞呈,也是援引汉代灾异册免三公故事,请求罢免自己的宰相职务。宋仁宗犹豫不决,恰逢御史中丞高若讷进宫讲习,便征询他的意见。高若讷说:"阴阳不和,责在宰相。《洪范》:'大臣不肃,则雨不时若。'"于是宋仁宗纳其言,罢免了贾昌朝的宰相职务,让他改任武胜节度使、判大名府兼河北安抚使。

  皇祐元年(1049年),河北发大水,河堤溃决,灾民流离失所,盗贼四起。在河决民流、灾异频发的情况下,宰相陈执中未能采取有效对策,只是延请术士占卜。为此,言官多次上书抨击陈执中,指责他用人不当,治理无方,不协众望。迫于舆论压力,陈执中以足疾为由提出辞职。宋仁宗很快拍板,批准陈执中的辞请,罢免其宰相职务,降职为兵部尚书、知陈州。

  上述三个案例,大概具有以下共同点:其一事件的起因源于自然灾害,如干旱、雨水及其他灾异。其二当事人的请辞主要迫于舆论压力,变被动为主动地请辞。其三解职官员都被调离原岗位,降职使用。

  现在看来,第一点颇令人匪夷所思。所谓的"咎",无非是干旱、洪涝及其他灾异所引起的,归根到底是老天爷所为,属于天灾,现在叫自然灾难。老天爷犯了错误,为什么要追究人的责任?凭什么要迫使宰相引咎辞职?想一想,在古代做官也挺难的。好不容易做到宰相,遇到什么天灾,还得引咎辞职。老天爷胡闹,却让我替他老人家受过,你说冤不冤?

  冤。看上去很冤,比窦娥还冤。

  试想,若是现在摊上天灾,官员不会担心被问责,也不会引咎辞职,因为天灾是不可抗拒的,与官员无关。再说,多难兴邦。现在官员往往能把坏事变成好事,如若遇到洪涝灾害,便大张旗鼓做出防汛抗灾举动,不但不担心被解职,而且可能被破格提拔。但是,古代官员就没有如此幸运。中国古代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天象与人事相关,存在密切联系。老天爷没有错,如果出现异常现象,那是因为人世有问题。所以,高若讷根据《洪范》观点,认为阴阳不和宰相有责。这个天人合一的理论,古代士大夫大都是接受认同的。因此,对于那些因天灾而被解职的大臣来说,他们或许不觉得冤枉,甚至反思自己之咎。

  天人合一之说是否科学或正确,姑且不论。深入地反思,因天灾而被解职或被迫辞职,其实也不冤。诚然,天灾不可抗拒,并非人为的过错。但是,因天灾而引发饥荒、流民、盗贼等人祸,应当追究人为责任。对于泱泱大国来说,天灾毕竟是局部的,即便某些区域灾害严重,如果当局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调配,及时赈济,是可以避免人祸发生的。正因为如此,韩琦等言官当时指责执政大臣,矛头不是针对天灾,而是指向天灾引发的人祸,根源是当局治理无方,救助不力。与此同时,陈尧佐、陈执中等人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故而不得不引咎辞职。

  第二点比较容易理解,如果没有外界压力,谁都不会轻易辞职。因为职位意味着权力,对于掌权者(官员)来说,权力绝对是好东西,他们不仅要职位高权力大,而且在位长掌权久,若无特殊情况绝不放弃权力。尽管如此,上述官员还是迫于舆论压力而引咎辞职。具体表现看,贾昌朝最为主动,言官尚未弹劾,他就提出辞职;不过,此前宋仁宗发过"罪己诏",倘若他赖在相位不下,必然招致舆论压力。陈尧佐等人较为被动,是在韩琦猛烈指责下,才要求辞职。陈执中较为含蓄,面对言官的抨击,不予正面回应,而以足疾为由提出辞职。

  总体来说,这三拨官员表现都不错,至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给自己找借口,打死也不辞职。他们的表现,虽说不算高风亮节,起码还算厚道。相比之下,现代官员却较为圆滑,相当圆滑。如今出了什么事故,官员总是找借口搪塞。看守所死了人,是因为躲猫猫;粮库着火了,是因为气温太高;桥梁坍塌了,是因为货车上的鞭炮燃放。明明是人为事故,偏要编造客观理由,不是反省过错,而是推卸责任,更不会主动引咎辞职。其实,他们编造的理由并不存在,"至于信不信由你,反正是我信了"。

  第三点更值得肯定,无论是天灾或是人祸,总得有人承担责任。即便是宰相、副宰相级别的大臣,也要受到降职的处分。这意味着,官员可以优胜劣汰、能上能下。官本位意识虽然由来已久,但在古代,除了皇帝,官员并不是终身制,也不是只能上不能下。实际上,官员的确能上能下,职位的升降颇为司空见惯。今天是当朝宰相,明天可能贬为地方官员,日后还能起用拜相。比如,上文提到被罢相的陈执中,于皇祐五年再度拜相。这样的案例也很多,蔡京就曾经四度出任宰相。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虽然不太发达,但并非一无是处。像官员的引咎辞职,就是一份珍贵的政治遗产,仍值得当下学习借鉴。

  陈良,《学习时报》2013年10月28日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页浏览总次数